沈霍伊厂办公楼的小会议室里,七零八落的坐了十几位两个项目的研究人员,郁念东和易小易都在。郁念东过来协调技术共享工作的,易小易则已经是沈霍伊厂新一代科研队伍的主力人员。

  李战首先看完了歼-16的最新改进方案,递给身边的朱晴莹,抬了抬下巴,看了看郁念东,又看了看沈霍伊厂这边技术具体负责人易小易,问,“所以说现在你们两个厂已经达成了协议,将四代机的航电技术用在十六号项目上?”

  “是我们两个厂为首的研制联合体,相关的研究所也都签署了协议。”郁念东点头说。

  李战微微点头,“我个人是认可的。在试飞过程中我的总体感觉是十六号机比苏三零有了较大的进步,尤其是航电技术方面,但是从长远看,十六号的航电技术先进程度还是存疑的。我的意见是宁可延长服役时间,也要尽可能把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用上去。”

  易小易说,“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,部队不能接受服役即落后的情况,我们厂家来说也不愿意把一款不久的将来会落后的战机交付部队。在上级的协调下,兄弟厂愿意共享四代机的航电技术,这解决了我们最大的难题。”

  说了十几分钟后,朱晴莹看完了方案,她放下方案的时候,大家都自觉地停下了交谈,把目光投向她。没有因为她的非现役军人身份而忽视她。

  朱晴莹换了个人一样,非常的严肃,她说,“十六号机未来会是海空军的装备,需要考虑到海航部队的特点,但是我不建议搞平衡。”

  “您的意思是?”易小易问。

  朱晴莹说,“我建议搞两种型号,空军型和海军岸基型,零部件的通用率可以适当降低,针对性强一些。再在两种基本型上开发出用途分类机型,比如空军型的,开发出电子战机,战斗轰炸机。”

  “明白您的意思。”易小易一边迅速记录下来一边点头说。

  朱晴莹看向李战,说,“海航的你来说一说。”

  微微点了点头,李战说,“沈霍伊厂对海军战机很有经验,其余的不说,我主要提两点建议,第一是长航程,更大的载油量,这对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海航部队非常重要,第二点就是搞出一种指挥机,可以进行空中指挥,携带吊舱后可以实现中继通讯以及目标引导。”

  “明白。”易小易又记录下来。

  李战和朱晴莹说的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经验,每一个字都是珍贵无比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